据多家媒体昨天报道,近日央行加急下发《做好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一文,要求银行适度调整房贷。文件明确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窗口指导,督促其优化信贷结构,合理控制房贷比和增速。
如果你对这段专业表述看的眼花的话,换句比较简单的话来说说,那就是央行命令下一步要管住房贷,去开发商与购房者的杠杆:买地买房可以,但你必须主要是用自己的钱。
如今的房地产,已经渐渐脱离了实际居住需求,近乎成了一种金融产品。一线城市和部分二三线城市楼市的火爆,其背后的逻辑,很大程度上是货币的逻辑。
货币之力,本质上一股来自人性深处的洪荒之力!在M2增速较大幅度快于GDP增速的情况下,正如夏日雨来、山洪骤至,市场上的钱,总得有地方可去吧?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大城市楼市尤其是中心地段楼市,成为最安全的保值增值的金融工具
上面这张图,是中国自从有房地产市场之后,商业按揭基准利率的走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目前的利率是最低的,这是房价飙升的根本原因。
对此,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也坦承:当前的中国经济中的高杠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市场有关。当前部分城市楼市的“高烧”状态,正在朝着泡沫化方向演变。而房地产市场体量庞大,一旦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将带来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当前楼市过热,一定程度上是货币推动的,那么,要给楼市降温,一个关键性手段,就是要给M2增速踩下刹车,逐渐终结人民币的低利率时代。
从3月17日到3月19日,包括北京、广州、石家庄、郑州、长沙、保定等 6个城市出台了楼市限购政策。一线城市中,北京和广州的限购限贷政策全面升级,再次突破之前“史上最严”限购限贷政策之上限。
除了这六个城市,3月份以来,已经有南昌、三亚、赣州、南京、青岛等城市也出台了限购限贷政策。这样,今年以来实施或者升级限购措施的城市总共达到了24个,这当中既有一线城市,也有二线城市,甚至还有四五线,但具有炒作概念的都市圈的小城市。
相对于去年“9.30”连夜出台调控措施,本轮调控尽管范围更广,但很显然绝不是地方上的“自选动作”,高层抑制房价上涨的意图非常明显。
笔者注意到,包括张高丽副总理、周小川行长及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最近都公开表态,要警惕房地产泡沫风险。
张高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分类指导,因城施策,重点消化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的过量库存。并把房地产泡沫列为今年主要的风险点;
周小川最近表示,中国金融体系总体健康,但也存在总体杠杆率偏高、债市房市风险和跨市场影子银行业务活跃等风险;
高层如此密集的对房地产泡沫进行表态,极为罕见,后面透露出的政策信号不容小觑。
在市场对政策本身不信任的情况下,市场的反弹力度超过了预期,如果不在政策层面释放明确的信号,市场可能再次面临失控的局面,继续推升价格泡沫,提升系统性风险爆发的系数,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在这种情况下,连续出台政策,释放明确的红线和信号不仅必要,而且及时。
但是,在释放信号,划出红线,表明态度的同时,必须对目前实施的一些政策进行反思。今年很多城市表态,要确保“房价环比不上涨”,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无所不用其极,采取各种办法限制高价楼盘上市,这样做的结果是人为制造了短缺的恐慌,为什么杭州、北京等城市新房一房难求,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为控制价格,导致开发商要么推迟开盘时间,要么想方设法规避限价措施,加价卖房就成了流行规则。
再比如,在土地供应上,尽管北京在刚发布的文件里长篇累牍为自己辩护。说一些媒体和中介对今年北京的土地供应计划有曲解和误读,称今年实际供地量将是去年全年实际供应量的2.5倍。这只能说明去年完成计划太差了,这也是导致北京出现恐慌性购买的主要原因。必须强化热点城市的土地供应计划执行情况,对完不成计划的应该进行问责。
这次加强版的限购限贷政策,其实是给市场释放明确信号,也是给划红线,高层绝不愿意看到房价失控最终导致泡沫演化成系统性风险,这是“稳”的总方针不允许的。基于以上分析,短期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降温的可能性在提升,人为导致的热炒之风应该会治理,市场会回归理性。
如果政策信号明确,一些该调整的城市会调整,风险也会在短期释放。从历次的调控看,加强版的调控之后,市场在三个月到半年的周期内会明显降温,当然,从2010年以来房地产政策的周期看,很少有坚持两年的,因此,本轮出于降温和主动排险的调控,不出意外应该会在两年之后迎来转折点。
未来的市场怎么看,还是以前的判断: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城镇化进程,长期看人口转折点。就城镇化进程和人口而言,轻言中国房价崩盘的时间恐怕又会遭遇市场的嘲笑。但在调控期下,市场安全的范围一定会继续收缩,我之前提出的绝大多数城市选择买房可以等到六月份市场和政策明朗之后再做决策。